两侧同时换到之前的修订记录前一修订版后一修订版 | 前一修订版 |
理论基础:认知模型 [2023/05/17 16:53] – [【调用】关联过程] 邪让多杰 | 理论基础:认知模型 [2023/06/07 15:19] (当前版本) – [经验:短期习惯培养需要三次睡眠] 邪让多杰 |
---|
<color #00a2e8>外界信息</color>可以是别人的言语,也可以是我们的感觉器官所接收的一切信息,还可以是语言记忆中的一段回忆,一个目的。比如皮肤感觉到了某种轻柔的抚过,我们哪怕没有看到,都可以知道是风吹过,皮肤此时是感受器官,将信号通过遍布全身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的感受记忆区域,信号在感受记忆区域自然而然的顺着低电流走完后,来到特定的几个语言记忆的簇,这些簇汇聚到了一起,就自然而然的关联到了语言记忆中的“风”。 | <color #00a2e8>外界信息</color>可以是别人的言语,也可以是我们的感觉器官所接收的一切信息,还可以是语言记忆中的一段回忆,一个目的。比如皮肤感觉到了某种轻柔的抚过,我们哪怕没有看到,都可以知道是风吹过,皮肤此时是感受器官,将信号通过遍布全身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的感受记忆区域,信号在感受记忆区域自然而然的顺着低电流走完后,来到特定的几个语言记忆的簇,这些簇汇聚到了一起,就自然而然的关联到了语言记忆中的“风”。 |
| |
我们虽然会用到“分析”一词,但实际上<color #22b14c>电信号在我们的身体里遵循着物理规律运行</color>,并不存在什么神奇的,无法解释的“主观”、“灵魂”等机制。 | 我们虽然会用到“分析”一词,但实际上<color #22b14c>电信号在我们的身体里遵循着物理规律运行</color>,并<color #ed1c24>不存在什么神奇的,无法解释的“主观”、“灵魂”等机制</color>。 |
| |
==== 名词解释 ==== | ==== 名词解释 ==== |
=== 代替“理性人”假设 === | === 代替“理性人”假设 === |
| |
在《微观经济学中》,我们采用“理性人”假设去解释人类的逐利行为,通过对对认知模型的了解,我们可以更加清楚的意识这种行为是从生理机制就确定的客观行为,就像“水往低处流”、“电分正负极”一样,是自然界客观的一种规律,而非我们人类有什么“灵魂”,又或是什么“人之初,性本恶“的观念。 | 在《微观经济学中》,我们采用“理性人”假设去解释人类的逐利行为,通过对认知模型的了解,我们可以更加清楚的意识<color #00a2e8>这种行为</color>是从生理机制就确定的客观行为,就像“水往低处流”、“电分正负极”一样,<color #00a2e8>是自然界客观的一种规律</color>,而非我们人类有什么“灵魂”,又或是什么“人之初,性本恶“的观念。 |
| |
在学术上,这可以让我们将人类的”逐利“机制当作物理规律一样客观的看待,同时在价值观上,也可以让我们正确的意识到人类自身逐利的“正当性”与“客观性”。同时引发我们更深入的思考该如何更加“科学”的管理好自己的逐利本能。 | 在学术上,这可以让我们将人类的”逐利“机制当作物理规律一样客观的看待,同时在价值观上,也可以让我们正确的意识到<color #22b14c>人类自身逐利的“正当性”与“客观性”</color>。同时引发我们更深入的思考该如何更加“科学”的<color #ff7f27>管理好自己的逐利本能</color>。 |
| |
在游戏学方面,基于这样的机制,对于研究”吸引用户“这个课题,就有了科学的理论支撑,把主观的波动范围控制到了客观的框架里。(后续会展开详细的说明) | 在游戏学方面,基于这样的机制,对于研究”吸引用户“这个课题,就有了科学的理论支撑,把<color #22b14c>主观的波动范围控制到了客观的框架里</color>。(后续会展开详细的说明) |
| |
=== 分析转化率 === | === 分析转化率 === |
详见[[个人成长:误差处理模型]]。 | 详见[[个人成长:误差处理模型]]。 |
| |
这里举个简单的例子,比如如果有一个人骂了我,并且说了十分难听的话,在曾经我肯定会不开心,或者反击。但我学习了认知模型后,我会去尝试理解它的动机,因为我理解到: | 这里举个简单的例子,比如有一个人骂了我,并且说了十分难听的话,在曾经我肯定会不开心,或者反击。但我学习了认知模型后,我会去<color #00a2e8>尝试理解它的动机</color>,因为我理解到: |
- 他是的辱骂只是他处理问题的习惯。 | - 他是的<color #ed1c24>辱骂只是他处理问题的习惯</color>。 |
- 他遇到了问题。 | - 他遇到了问题。 |
- 他遇到了什么问题?可能是我导致的。 | - 他遇到了什么问题?可能是我导致的。 |
| |
然后我会在他的表达中,忽略掉辱骂的成分,找出关键信息,分析问题,然后在耐心的询问他是遇到了什么情况,并最终帮助他完成问题。 | 然后我会在他的表达中,<color #00a2e8>忽略掉辱骂的成分</color>,<color #22b14c>找出关键信息</color>,分析问题,然后在耐心的询问他是遇到了什么情况,并最终帮助他完成问题。 |
| |
这不仅是在个人处事方面的提升,同时我们的运营、客服工作中,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,“玩家的表达与内心的想要是不一致的”,而对认知模型的了解与使用,就可以帮助我们更加高效的解决此类问题。 | 这不仅是在个人处事方面的提升,同时我们的<color #ed1c24>运营、客服工作中,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</color>,“<color #22b14c>玩家的表达与内心的想要是不一致的</color>”,而对认知模型的了解与使用,就可以帮助我们更加高效的解决此类问题。 |
==== 答疑 ==== | ==== 答疑 ==== |
| |
==== 观点:任何长期的行为都会让人脑发生可观测的变化 ==== | ==== 观点:任何长期的行为都会让人脑发生可观测的变化 ==== |
| |
当我们不断的激活特定记忆区域时,该区域的神经元细胞就会增多,时间久了,就会产生可观测的变化。 | <note>当我们不断的激活特定记忆区域时,该区域的神经元细胞就会增多,时间久了,就会产生可观测的变化。</note> |
| |
在脑科学里,这是很普通的现象,但因为总被拿来水论文,就有了一些这样的论文: | 在脑科学里,这是很普通的现象,但因为总被拿来水论文,就有了一些这样的论文: |
==== 观点:不同人对同一个词语的理解一定不一样 ==== | ==== 观点:不同人对同一个词语的理解一定不一样 ==== |
| |
两个人的大脑,是两张大网,哪怕是同一个词语,它关联的属性也不一样,每个属性在关联的其他记忆也不一样。 | <note>两个人的大脑,是两张大网,哪怕是同一个词语,它关联的属性也不一样,每个属性在关联的其他记忆也不一样。</note> |
| |
所以得出该观点,并且这个观点十分重要,价值很高。 | 所以得出该观点,并且这个观点十分重要,价值很高。 |
到了第四天,C知识点因为没有被调用,就忘记了。 | 到了第四天,C知识点因为没有被调用,就忘记了。 |
| |
可以简单的理解为:睡觉的时候会对记忆一刀切。也可以理解为:睡觉的时候会清空内存(短时记忆),并稍微清理硬盘(长时记忆)。 | 可以简单的理解为:睡觉的时候会对记忆一刀切。也可以理解为: |
| |
| <note>睡觉的时候会清大量内存空间(短时记忆),清理少量硬盘空间(长时记忆)</note> |
| |
==== 没有灵感的原因与解决方案 ==== | ==== 没有灵感的原因与解决方案 ==== |
| |
有时候,我们会遇到没灵感的情况,根据上面的观点,可以简单解释为: | 有时候,我们会遇到<color #ed1c24>没灵感</color>的情况,根据上面的观点,可以简单解释为: |
* 今天的记忆混乱,电流乱跑,无法抵达足够的深度。 | * <color #ed1c24>今天的记忆混乱</color>,电流乱跑,无法抵达足够的深度。 |
* 关联的路径电阻高,被调用次数不足。 | * 关联的路径电阻高,细胞不足,原因是<color #ed1c24>过往被调用次数不足</color>。 |
| |
解决方案则是: | 解决方案则是: |
- 白天大量学习了解相关信息,并思考这个问题。 | - 白天大量学习了解相关信息,并思考这个问题。 |
- 晚上确保睡眠充足。 | - 晚上确保睡眠充足。 |
| - 第二天<color #22b14c>优先解决该问题</color>,不要学习其他内容。 |
| |
因为: | 因为: |
* 学习会增加相关路径与记忆的细胞量。 | * 学习会增加相关路径与记忆的细胞量。 |
* 睡眠会清理与该问题无关的短时记忆。 | * 睡眠会清理与该问题无关的短时记忆。 |
| * 避免第二天产生新的杂乱临时记忆。 |
| |
假设灵感存在D点,需要经过ABC点才能抵达,上述的操作可以增加抵达C点的电流,当电压足够,就能顺利抵达D点,使我们想起D。 | 假设灵感存在D点,需要经过ABC点才能抵达,上述的操作可以增加抵达C点的电流,当电压足够,就能顺利抵达D点,使我们想起D。 |
| |
| <note tip>没灵感就查资料,多思考,完了就睡觉。科学依据告诉你该睡觉!</note> |
==== 经验:短期习惯培养需要三次睡眠 ==== | ==== 经验:短期习惯培养需要三次睡眠 ==== |
| |
这个经验的核心点在于灌输一个概念, | 这个经验的核心点在于灌输一个概念, |
<note>习惯的培养急不来,需要在睡觉中穿插调用。</note> | <note>习惯的培养急不来,需要在睡觉中穿插调用。</note> |
| |
| ---- |
| > //下一章:[[理论基础:情绪模型]]// |